《孟子》告子上 ④

《孟子》告子上 ④

《孟子》告子上 ④-2 保护好良善

曰:“异于白马之白也,无以异于白人之白也;不识长马之长也,无以异于长人之长与?且谓长者义乎?长之者义乎?”(原文)

曰:异于白马之白也,无以异于白人之白也;孟子又讲了,看到那个白马的白和看到一个白人的白,他们是没有差别的,一样的都是白。

不识长马之长也,无以异于长人之长与?我们看这两个问题很有意思。

白马的白和白人的白看上去是一样的,但是不一样的在哪里?

不识长马之长。那么不知道你会去尊敬一匹长马吗?难道跟尊敬一个年龄大的人,也是没有区别的吗?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,一个叫情,一个叫理。

什么叫理?客观的存在。白马的白和白人的白都是白,这是客观的存在。人会去尊敬一个年长的人,但是未必会尊敬一匹年长的马,这是为什么?因为情不一样。理是客观存在的,但是情是内心恒定以后得出来的结论。

且谓长者义乎?长之者义乎?那么接下来我们再说这个义,我们尊敬那个长者,是因为长者是义的,还是尊敬人的这个人是义的?假设那个长者是一个无恶不作之人,还会尊敬他吗?所以尊敬他,到底是因为长者义,还是尊敬者本身是义的。

这个问题我们要重新来梳理,因为孟子讲的是一种辩证关系,并且是大多数人不太容易理解的。

我们看告子和孟子的这段辩论,告子认为义是外在的。比方说这个人年长,所以我尊敬他,这个人是领导,所以我尊敬他,就好像我看到这个东西是白的,故而我认定它是白的,所以义是外在的。

孟子否定了他的观点,不是这样的,为何不是这样的?说白马的白和白人的白,这个或许是一样的,这是客观的存在,我们管它叫做理。但是我们衡定世界的标准,不是客观的存在,而是我们内在各种情感的衡量的标准。

举例,说我尊重这个人是因为他是长者吗?不是。而是因为懂得尊重他人的人,所以我们会尊重他,好不好理解这个道理。

所以孟子认为所有好的东西,善的东西,包括仁义礼智信,都是性里本然带的东西。善的东西都是性里带的东西,而恶的东西都是外界环境所影响的。

我们之前讲过,孟子认为人本性当中就是善的,就好比是水必然是向下流动的。如果没有向下流动,是受到了外界环境的阻碍。那么人本来就是向善的,如果没有向善,必然是受到了外界环境的阻碍。

举例了,为什么讲人之初,性本善呢?性本来就是善的,在初始的时候的性都是善的。比方说一个人想要走进婚姻,他的想法起初的时候必然是善的。为什么结婚呢?我想把生活经营好,我想去爱她,我想去对她好,那为什么会事与愿违呢?受到了外界环境的干扰。

比如说结婚以后发现,这个人很懒惰。结婚以后发现,他的本性没有那么纯良。结婚以后发现这个人没有那么积极上进。受到了这些外界环境的干扰,所以丢掉了最开始的善。

再比如说,一个人走上职场,最初的想法都是什么?想努力工作实现自我价值,想要去证明自己。可是做着做着发现公司的管理不尽如人意,公司的领导他的战略,他的想法是我不认同的,做着做着把最初的东西丢掉了。

我们读历史也是一样的,最开始走上官场的人,都想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,可是走着走着发现有很多见不得光的东西,所以人就开始随波逐流。

所以孟子在讲什么?这些好的善的,仁义礼智信的东西,都是一个人本有的,后面只是受到了环境的影响,然后变成了恶。

这是我们这一段想要跟大家分享的重点。

为什么要修身呢?修身的意义在哪里?所以儒家讲了两个字叫内圣。什么叫内圣?就是内在每个人本来就是圣贤,所以有一句话叫内在圆满就是具足的,这些好的品质每个人都有。为什么后来消失了呢?受到了外界环境的阻碍。

比如说我们看五十年代的人,六十年代的人,七十年代的社会环境,我们八零后出生在八十年代的人,到了现在二零二五年了,那我们看是以前的人更淳朴,还是现在的人更淳朴?显然是以前,但是注意我们现在的人和六十年代的人、八十年代的人,性是一样的,性都是本善的。但为什么呈现出来的不一样?外界的环境变了。

比如说八十年代的时候,人相对生活在一个淳朴的时代和社会,那时候的社会环境更接近于淳朴,所以人被影响得少。但是到了我们现在物欲横流,道德有些沦丧了,价值观开始扭曲了,所以人性的善的部分被社会影响是巨大的。

那修身的意义在哪里?就是保护好了我们内在的善,没有被外界的环境所影响,这是修身的意义。

举例,为什么孔子和孟子会成为圣人呢?因为他们守住内在的这个圣是最可贵的。

比方说孔夫子的时代礼崩乐坏,人们都不讲礼了,都不讲乐了,都不讲道德,都不讲仁义了,但是孔子还坚守着自己的内在,没有被外界的环境所杂染,叫做君子固穷,守着自己的道,所以孔子伟大。

到了孟子战国时期,大家都在想着兼并,都在用各种方法,用各种谋略,但是孟子坚守仁义之道。无论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,自己坚守的是仁义。所以他是在用自己的内圣在硬刚整个世界的环境,整个外面社会的环境,这叫伟大。

我们用在现在不是一样的吗?别人是物欲横流的,但是我还是修为自己的,保持自己内在的良善,不与外界同流合污,保持自己内在的仁义礼智信,不被环境影响和干扰,这是修行的意义。

是不是以我们内在本有的人性的美好,去对抗这个世界的污浊,不与之同流合污,去对抗外界的环境、欲望所带来的这种杂染,这是修为的意义。

所以修行是什么?是我们保护好了本性当中就有的那个仁义礼智信。所以告子认为义是外的,孟子说不对,义是内的。当我们内在有义的时候,无论他是长者,即使他比我们年轻,但是也会懂得尊重他,叫后生可畏。

所以当一个人内在有义的时候,我们的外在才能呈现出来义,当我们的内在有仁的时候,外在才能呈现出来仁,否则那个义它是假的,它必不长久。

相关发现

PSP H游戏有哪些?推荐哪些值得玩?
bst365app

PSP H游戏有哪些?推荐哪些值得玩?

🌼 06-28 🌻 7566
《崩坏:星穹铁道》V3.2攻略 遐蝶 全方位攻略 机制/培养/配队/前景
神武3端游封妖篇
beat365官网地址下载

神武3端游封妖篇

🌼 06-29 🌻 1195
Apple Pencil新功能:充电速度与使用技巧揭晓,不容错过!